白鎢礦的選礦根據礦石浸染特性,可采用重選與浮選相結合,或單一浮選法,個別白鎢礦選礦廠也進行預先富集。由于白鎢礦的易碎性以及浮選法的種種優勢,目前,浮選是白鎢礦經常用的選別方法。 白鎢礦床常伴有多種硫化礦,其中輝鉬礦尤為常見,在選礦過程中一般先浮硫化礦,后浮白鎢礦。白鎢礦的浮選是在堿性介質中進行,用碳酸鈉、氫氧化鈉調整礦漿pH到9-10.5,常用的抑制劑有水玻璃(模數為2.2-3), 白雀樹皮汁、丹寧及各種磷酸鹽。捕收劑常用的有油酸、油酸鈉、塔爾油、氧化石蠟皂等,這此捕收劑都具有起泡性能,一般不另加起泡劑。 白鎢礦具有很好的可浮性,在礦石中多因存在與其性質相類似的含鈣脈石礦物,如方解石、螢石、磷灰石等而導致浮選過程的復雜化。為改善浮選過程的選擇性,將多價金屬鹽(如硫酸亞鐵)加到水玻璃中,能顯著提高白鎢礦的浮選效果。 提高礦漿溫度也是改善白鎢浮選的一項重要措施,彼得洛夫法即是利用礦漿加溫到70-90°C,加入大量水玻璃,使方解石表面上的捕收劑被解吸,白鎢礦獲得選擇性地上浮。 “石灰法”浮選,能在螢石存在下使白鎢礦有極好的選擇性,與通常的理論相反,在浮選過程中添加適量的石灰是有益的,認為在浮選體系中添加石灰,其鈣離子吸附于螢石、方解石和石英表面上,隨之引起表面電荷變化,從負變到正,而白鎢礦仍保持負電荷。繼而加入碳酸鈉與礦漿攪拌時,在石英、螢石和方解石的表面上產生碳酸鈣沉淀,而白鎢礦仍帶負電,表面沒有沉淀。經加入水玻璃后,增強了對方解石的抑制,從而改善了白鎢礦同方解石、螢石浮選的選擇性。 剪切絮凝浮選是改善細粒白鎢礦浮選的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。其做法是在白鎢浮選前的攪拌桶中,加人適量的浮選藥劑,控制好礦漿pH和濃度,在強烈攪拌下疏水性的礦;ハ嗯鲎,減薄水膜,使形成含有數百顆粒的白鎢礦絮團,增大了細粒的有效尺寸,更易黏附氣泡迅速上浮。近來在澳大利亞進行的半工業試驗表明,當原礦品位0.83% WO3的白鎢礦石,磨細到(40%-70%)-15μm 時,用常規浮選法回收率約74%,當礦漿經剪切絮凝預先處理后再浮選時,回收率則提高到83%,粗精礦品位也從5% WO3提高到6% WO3。 文章摘自《金屬、非金屬選礦技術問答》,印萬忠主編,北京:化學工業出版社,2016版。